Main content

Files | Discussion Wiki | Discussion | Discussion
default Loading...

Home

Menu

Loading wiki pages...

View
Wiki Version:
### 研究論文編碼松 [Archive Project](http://archivalproject.org/) 焦點問題:如何運用摘要的編碼,判斷多篇論文的品質? ### 單元任務 1. 選出一個想做文獻探討的主題(可獨立或分組)。 2. 了解Archive Project的編碼系統。 3. 挖坑:依主題尋找有關文獻(W16~W17) 4. 填坑:編碼及評估主題文獻的**含金量**(W17~W18) ### 編碼範例 Access [Zotero Group](https://www.zotero.org/groups/tcu_open_science) 請同步個人zotero與群組書目,查看已存的範例筆記。 1. 鍾宛玲, & 黃啟泰. (2017). 二歲幼兒在工具使用情境下的觀察學習:模仿與仿效. 中華心理學刊, 59(1), 29–44. doi:10.6129/CJP.20170205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1] 2. 徐儷瑜, 塗千慧, & 葉啟斌. (2017).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情緒調控問題與家庭脈絡之關係探討. 中華心理學刊, 59(1), 45–62. doi:10.6129/CJP.20170306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2] 3. 張李竹, & 顏乃欣. (2017). 看的越久廣告效果越好嗎?由眼動探討改變偵測作業中置入物的效果. 中華心理學刊, 59(1), 1–27. doi:10.6129/CJP.20170112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3] ### 填坑演習 1. 鄭雅馨, 襲充文, & 程冠豪. (2016). 台灣年輕人與年長者臉孔記憶與臉孔處理之年齡差異. 中華心理學刊, 58(4), 233–262. doi:10.6129/CJP.20161008 > 本研究目的有三:(一)以選材自台灣大學生蒐集之臉孔影像,建構一套符合台灣社會文化特質的臉孔記憶測驗,(二)藉由臉孔處理作業檢驗臉孔記憶可能的潛在機制,及(三)檢驗臉孔記憶與臉孔處理機制的年齡差異。我們依循劍橋臉孔記憶測驗(Cambridge Face Memory Test, CFMT)的流程,設計三階段的測驗以逐步提升難度,並使用台灣大學生基本情緒臉部表情資料庫之影像,建構出台灣臉孔記憶測驗(Taiwanese Face Memory Test, TFMT)。本研究一顯示台灣臉孔記憶測驗施測結果與劍橋臉孔記憶測驗相仿,而研究二及研究三則發現年輕參與者在台灣臉孔記憶測驗及三項臉孔處理作業之表現皆優於年長參與者。年輕組在部件與組態作業中皆展現臉孔倒立效果,而年長參與者僅年齡最高組別於組態作業中出現此效果。相反地,在複合臉作業中,年輕組與年長組皆出現聯對與一致性的交互作用,顯示不分年齡參與者皆可以對臉孔進行整體性處理。我們接著採取廻歸分析探討臉孔記憶測驗與臉孔處理作業的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三項臉孔處理作業觸及各自不同層面的整體處理,而由部件作業及其倒立效應所攫取之整體處理,最有可能主導了臉孔記憶的表現。綜合而言,本研究之結果顯示雖然台灣的年輕人與年長者在面對臉孔時存在著不同的處理風格或策略,更發現兩類年齡的參與者皆是藉由部件作業所揭露的整體與非整體處理,來達成對臉孔記憶的登錄以及事後對該記憶的提取。 2. 謝意苹, 沈瓊桃, 魏希聖, 馮瑞鶯, 黃菁瑜, & 華筱玲. (2016). 台灣兒童之多層面受害經驗與網路成癮(Multidimensional Victimiza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Taiwanese Children). 中華心理學刊, 58(4), 217–231. doi:10.6129/CJP.20160930 > 此研究目的為(一)探討台灣兒童的家庭與同儕受害經驗與其網路成癮的關係,(二)檢視心理症狀在其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研究對象為2014年全國國小四年級的學生,並按照各縣市人口比例使用分層隨機抽樣來取得樣本,有效樣本數為6,233人。本研究採用雙變量相關分析及一系列多元迴歸分析來檢視多層面兒童受害經驗對網路成癮的直接影響,以及透過心理症狀而產生的間接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男生及有受害經驗之兒童(心理及生理忽視、目睹父母婚姻暴力、同儕罷凌經驗),會有較高產生心理症狀和網路成癮的風險。此外,分析結果也證實了心理症狀的部分中介效應,顯示兒童多層面的受害經驗(生理忽視除外)可能透過其心理症狀的產生,進而增加兒童網路成癮的機會。綜上所述,研究證實了多層面兒童受害經驗對其心理症狀及網路成癮的直接與間接影響效應,同時也顯示了及早針對兒童在家庭及學校受害經驗之預防與介入的重要性,進而處理並減輕可能伴隨而來的心理症狀與兒童網路成癮之疑慮。 [1]: https://mfr.osf.io/export?url=https://osf.io/6swv8/?action=download%26direct%26mode=render&initialWidth=848&childId=mfrIframe&format=1200x1200.jpeg [2]: https://mfr.osf.io/export?url=https://osf.io/pb37a/?action=download&direct&mode=render&initialWidth=848&childId=mfrIframe&format=1200x1200.jpeg [3]: https://mfr.osf.io/export?url=https://osf.io/z5ubt/?action=download&direct&mode=render&initialWidth=848&childId=mfrIframe&format=1200x1200.jpeg
OSF does not support the use of Internet Explorer. For optimal performance, please switch to another browser.
Accept
This website relies on cookies to help provide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ccept or continuing to use the site, you agree.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our Privacy Policy and information on cookie use.
Accept
×

Start managing your projects on the OSF today.

Free and easy to use, the Open Science Framework supports the entire research lifecycle: planning, execution, reporting, archiving, and dis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