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記憶處理時有時候會優先將我們認為是重要的記憶做更多重複性的記憶,像是家中的地址、自己的生日、家人的手機號碼等等。但不是所有的事物我們都可以很準確的記憶,像是較不常提取的回憶,我們經常需要再做複習,而不是在短時間就能夠回想起,像是考試時所需要背誦的答案、叫外送的電話號碼,我們都必須不斷地確認,但在事件結束後就會忘記。
上段描述的是我們在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處理較常出現的日常生活例子,James W.在1890年時提出了記憶的二分理論,把記憶分成了初級記憶(primary memory, PM)和次級記憶(secondary memory,SM)。初級記憶,相當於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新進來的訊息,為了某些特別的情境去做記憶,但不會長期存在於潛意識,能夠隨時被提出。次級記憶(secondary memory),相當於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是不經常存在於意識中,但隨時可以提取出來使用的記憶。
我們想要藉由這樣的二分理論,去檢驗人們在處理新進訊息與在處理之後(也就是多次覆誦)的訊息會不會出現其裡理論所欲預測的結果。也就是在序列位置效應中的【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與【新進效應recency effect】是否能呈現我們所想要的結果。初始效應,也就是當在記憶一段項目列表時,在前面的幾個項目是較被記憶起(因為是前面幾個,所以會不斷覆誦);新進效應,也就是在記憶項目列表接近尾聲時,最後幾個出現的項目較容易被記住。此可能讓中間的項目較沒時間覆誦同時項目不夠新穎而被忘記。在項目與正確答題率之間的關聯呈現U字型,這是我們所欲知的假設結果。